查看: 48|回复: 0

李商隐写雨的两首五绝

[复制链接]

15

主题

117

回帖

358

积分

版主

清莲
发表于 2025-4-28 10:01:07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
   微雨

  初随林霭动,稍共夜凉分。

  窗迥侵灯冷,庭虚近水闻。

李商隐写了不少咏物诗,不仅体物工切,摹写入微,还能够通过多方面的刻画,传达出物象的内在神韵。这首《微雨》就是这样的一首作品。

此诗咏微雨。微雨是不易察觉的,很难把它真切地表现出来。诗中描写全向虚处落笔,借助于周围的有关事物和人的主观感受作多方面的陪衬、渲染,捕捉到了微雨的形象。

开头两句从傍晚时分写起,这时微雨刚下,视觉上像看到它随着树林中的雾气一起浮动,根本分不清是雾还是雨;逐渐地,微雨伴同夜幕降临,它分得了晚间的丝丝凉意。后面两句续写下去,写的是夜已深,而微雨下了很久仍没有停的情景。夜间微雨久久不停,气温随之下降,人在屋内,即使远离窗子,仍然感到有点冷,而那寒气仿佛还侵逼到那闪摇不定的灯火上。久雨后的空气也变得潮湿了,雨点也增加了些重量,在空空的庭院中,可以听到近处水面传来的微弱的淅沥声。四句诗写出了从黄昏到夜晚间微雨由初起到落久的过程,先是全然不易察觉,而后渐能察觉,写得十分细腻而熨贴,但又没有一个字直接刻画到微雨本身,仅是从林霭、夜凉、灯光、水声诸物象来反映微雨带给人的各种感觉,显示了作者写景状物出神入化的艺术功底。用字也极有分寸,"初随""稍共""侵""冷""虚""近",处处扣住微雨的特点,一丝不苟。

这首诗体物传神,刻画入微,虚处着笔,雨中有人。朦胧,迷离,似愁绪,可意会不可言传。全诗不着一个雨字,只是借助周遭相关的事物以及人的主观感受来表现微雨的形态,却是很成功的。

细雨

帷飘白玉堂,簟卷碧牙床。

楚女当时意,萧萧发彩凉。


李商隐以雨为题的诗,有 《雨》、《风雨》、《春雨》、《滞雨》、《微雨》及本篇等。本篇写雨,不重在对雨作体察入微的描绘,或者重在表现诗人对外界环境的心理感受,而是侧重抒写因细雨而引起的美好联想,以及对往日与某一女子有过一段美好情缘的回忆,在诗人的咏物诗中别具一格。

四句短诗,诗人就用了三个比喻: 细雨有如白玉堂前飘拂的帷帘,又有如碧牙床上卷起的纹簟,细雨还象楚女新沐之后纷披疏散的发丝。“白玉堂”,使人联想起琼楼玉宇的天宫;“碧牙床”,使人联想起蔚蓝澄清的天空;楚女发彩,使人联想起 《楚辞·九歌·少司命》 那位晞发阳阿的女神。细雨,在巨大而澄碧的天宇中飘飘洒洒,人们仿佛看到它细腻的、纵横交错的纹路 (帘纹、簟纹),仿佛看到它闪闪发光的色泽 (发彩),感受到它带来的清凉,甚至嗅到某种微香 (新沐后的发香)。真是融视、触、嗅觉于一炉,神妙至极,浪漫至极!

然而,诗人的用意还不仅仅于此,全诗的高妙也不仅仅在于此。首二句是比,又是赋。“白玉堂”,“碧牙床”是比喻,也是写实。细雨灵风,飘起堂前的帷帘;雨洒天凉,内室的竹簟已经卷起。“白玉堂”,是美好的环境;“碧牙床”,是美好的事物,触景生情,触物也生情,因此不能不引起诗人美好的回忆。“簟卷”,暗示人去物在,人去屋空。“楚女当时意,萧萧发彩凉。”然而,“当时”,他与她确实在这里有过一段美好而难忘的情缘。“楚女”,神女,暗示与诗人有过特殊情缘的美貌女子;“当时意”,当时的情意,两情甚笃,朝朝暮暮,有说不尽的缱绻。多么难忘的欢会呵!她的姿态是那样美,而最美、最动人的时候莫过于如云的长发新沐,随随便便地纷披在双肩,乌黑可鉴的发梢上还带着极细微、极细微的水珠,格外光鲜滑润,格外彩艳俏丽,“若非群玉山头见,会向瑶台月下逢”,神了!还是这“白玉堂”,还是这“碧牙床”,还是这细雨微凉的时节,其人虽已杳,但往日她最美好的意态却恍然如在眼前,往日美好的情缘也如细雨编织的网,罩着诗人,缠着诗人,他又如何能忘情!

一首五绝,连用三个富有想象力的比喻,尤其是楚女发彩更是神奇谲幻,为常人想象力所难到,一首咏物诗写得如此奇妙,已令人叫绝。然而,诗人的笔力还直透纸背,细雨、“白玉堂”、“碧牙床”、“楚女”,一系列的意象都具有象征意义或暗示的色彩,寄寓着诗人的某种情感。眼前的细雨,如梦似幻,迷离恍惚,联系着今情与昔情,一首 《细雨》,写得象一首 《梦雨》。而虚拟摹想的楚女又似幻而非幻,仿佛就在眼前,呼之而可出,用笔之妙,实在叫人惊绝。
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QQ|勋章商城|手机版|小黑屋|清莲文学社 群号1074568981

GMT+8, 2025-7-2 18:30 , Processed in 0.046696 second(s), 21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5

© 2001-2025 Discuz! Team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